明礬石的形成和性質125
發(fā)表時間:2019-11-01 08:41 明礬石是一種廣泛分布的屬三方晶系的硫酸鹽礦物,我們熟悉的明礬就是由它制取的。除此以外,明礬石還可用來制造鉀肥、硫酸,也可用來煉鋁。明礬石一般為塊狀或土狀,它的晶體不明顯,是隱晶礦物[1]。如果純凈應為白色,但含有雜質后則呈淺灰、淺紅、淺黃或紅褐色,玻璃光澤,底面解理中等。 化學成分為KAl3(SO4)2(OH)6,K2O11.4%,Al2O337.0%,SO338.6%,H2O13.0%,Na常代替K,其含量超過K時稱鈉礬石或鈉明礬石,有時也有少量Fe3+代替Al3+。 在火山巖例如流紋巖、粗面巖和安山巖內呈囊狀體或薄層產出,據認為它是由于這些巖石與逸出的含硫蒸氣進行化學反應形成的。明礬石為中酸性火山噴出巖經過低溫熱液作用生成的蝕變產物,是工業(yè)上提取明礬和硫酸鋁的原料,也用來煉鋁和制造鉀肥、硫酸。 中國浙江蒼南、安徽廬江和福建周寧的白堊系火山巖中都有大量產出,其中,浙江探明儲量占全國50%以上,尤以溫州蒼南礬山最多,儲量達1.67億噸。含純明礬石45.4%~47.71%。是至今探明的世界上最大的明礬石礦。 曾作為鉀的原料(第一次世界大戰(zhàn)時)和作為氧化鋁的原料(第二次世界大戰(zhàn)時);在歐洲曾廣泛用它制作鉀明礬,而且從15世紀以來就為此進行了開采。大的礦床在烏克蘭的別烈戈沃(Beregovo)附近、西班牙的阿爾梅利亞(Almeria)和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的布拉德拉(Bullah Delah)。 |